同济号科考船完成海洋平台负荷模拟实验
——智能船舶技术赋能深海科研新突破
一、实验背景与船舶硬实力
2025年5月,我国首艘海洋级智能科考船“同济号”成功完成试航,其核心智能系统通过严苛测试,为后续科研任务奠定基础。12 作为一艘2000吨级科考船,“同济号”以“小体量、大能力”著称:
空间优化设计:通过布局创新,实现460㎡甲板作业区、320㎡实验室及人均10.2㎡居住舱室,作业能力对标3000吨级船舶;
智能电力系统:搭载直流母排+磷酸铁锂电池混合动力,具备削峰填谷与能量回收功能,能耗较同类船舶降低8%;
自主控制能力:获中国船级社四项智能认证(远程遥控、自主航行、智能能效管理、集成平台),为复杂海况实验提供技术保障。
二、负荷模拟实验的核心突破
本次海洋平台负荷模拟实验聚焦极端环境下的能源调度与设备稳定性:
动态电力负载测试
利用智能能效管理系统,模拟海上平台突发性高负荷场景(如ROV作业、实验室全功率运行),验证锂电池组在15秒内响应负荷波动的能力,电压波动控制在±2%内。
多设备协同供电实验
同步运行伸缩折臂吊(起重能力5吨)、温盐深仪(CTD)及集装箱实验室,通过动力定位系统抵消洋流干扰,实现460㎡甲板作业区设备满负荷运行零冲突。
故障冗余验证
人为切断主推进供电,混合动力系统0.3秒内切换至锂电池组,保障科考设备持续运转,验证了“绿色船舶”在紧急工况下的可靠性。
三、技术创新的深远意义
深海工程装备试验平台
实验证实“同济号”可承担海缆维修、风电工程勘察等任务,其模块化后甲板设计支持9个实验集装箱快速切换,为未来海上能源平台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智能船舶技术标杆
生成式AI与拓扑设计结合的外观优化2,配合水下辐射噪声控制技术(低于国际标准5分贝11),为深远海生态敏感区研究树立新规范。
海洋科研范式革新
作为“漂浮的创新社区”,船舶集阶梯教室、健身区等人性化空间于一体3,首次实现科考任务与人才培养的同步进行,8月南海首航将开展多学科实景教学。
鸣途电力
作为船舶动力系统核心方案提供者,专注智能电网与新能源融合技术。其磷酸铁锂电池组与直流母排架构,赋予科考船高响应速度与能量回收能力,显著提升极端工况稳定性,为深远海装备国产化提供关键技术路径。
结语
“同济号”的负荷实验成果,标志着我国智能科考船具备了对标国际前沿的工程保障能力。随着8月南海科考启航,这艘承载同济“同舟共济”精神的移动实验室1,将助力中国在深海探测、气候研究等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本文标签】 同济号科考船完成海洋平台负荷模拟实验
【责任编辑】鸣途电力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