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针对发电机并联运行环流抑制技术的系统性总结,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分为核心抑制策略、关键技术实现及工程应用三部分:
🔧 一、环流产生机理与影响
并联发电机(或逆变器)环流主要由以下因素引发:
参数不对称:输出阻抗、滤波电感差异导致电压幅值/相位偏差
控制策略缺陷:下垂系数设置不当或线路阻抗不平衡引发功率分配不均
零序分量:三相调制波零轴分量差异形成零序环流通路,占环流主要成分
影响:增加损耗、降低效率(>10%)、加剧器件应力,甚至引发系统谐振
⚙️ 二、核心环流抑制策略
(1)虚拟阻抗技术
原理:在控制回路中引入软件算法模拟大阻抗(虚拟电阻+电感),抵消实际阻抗差异
优势:无需物理电感,降低体积成本;可动态调整阻抗特性
效果:环流幅值抑制至<3A,谐波畸变率从6.3%降至3.3%
(2)环流观测与补偿
观测器设计:通过状态观测器实时估计环流大小(尤其零序分量)
前馈补偿:将环流估计值注入电压参考值,抵消环流影响
结合PR控制器:针对特定频率环流(如3次谐波)实现精准抑制
(3)虚拟同步发电机(VSG)控制
模拟同步机特性:通过VSG算法赋予逆变器惯性和阻尼,自然抑制环流
增强方案:叠加虚拟阻抗环,进一步优化输出阻抗特性
适用场景:微电网孤岛模式,支持无互联线并联
(4)载波移相优化
问题:降低总谐波但增大支路谐波和零序环流。
解决方案:采用环流控制器协调移相角度,抑制零序环流至<2.9A
🛠️ 三、关键技术实现与工程应用
硬件拓扑优化
共直流母线设计:减少环路阻抗差异(风电变流器常用)
中点电位平衡:三电平拓扑中协调零序环流抑制与直流侧平衡
控制算法升级
双闭环控制:电压外环稳定母线电压,电流内环独立控制
正负零序解耦:针对不平衡工况抑制非零序环流
工程验证与效果
扰动类型 抑制前环流 抑制后环流 谐波改善
滤波电感差异 显著畸变 <2.7A THD↓至3.32%
开关频率不一致 不均流 <2.2A THD↓至3.47%
参数不对称(仿真) >10A 忽略不计 功率分配均匀
💡 四、行业动态与创新方向
风电领域专利:东方电气提出基于dqo轴电流解耦的多并联变流器零序环流抑制技术,通过总电流环协调模块间均流
趋势:虚拟阻抗与VSG融合控制、人工智能优化环流观测器参数
工具支持:Simulink仿真模型广泛用于验证环流抑制策略(见12513)。
💎 总结:环流抑制需结合参数优化(如虚拟阻抗)、实时补偿(观测器+前馈)和系统级控制(VSG)。工程中需根据场景选择方案:微电网优先VSG+虚拟阻抗12;风电变流器并联侧重载波移相+硬件拓扑优化
【本文标签】 发电机并联运行环流抑制技术
【责任编辑】鸣途电力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