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技术赋能扬州发电机远程测试系统】
在数字基建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工信部万兆光网试点工程1,率先构建了基于G技术(第五代移动通信与万兆光网融合技术)的发电机远程测试系统。该系统通过高速数据传输、低延迟通信和边缘计算能力,实现了发电机性能监测、故障诊断与智能运维的全流程数字化升级,为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技术范本。
一、技术架构与核心功能
系统采用“端-边-云”协同架构,前端部署高精度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发电机的电压、电流、温度、振动等16类运行参数通过万兆光网与5G-A网络的双通道传输,数据经边缘计算节点预处理后,上传至云端分析平台。平台集成AI算法模型,可自动识别绕组绝缘劣化、轴承异常磨损等12种典型故障模式,诊断准确率达98.7%相较于传统人工巡检,测试效率提升40倍,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3秒内。
二、应用场景与产业价值
工业制造领域
在扬州经开区的智能工厂中,系统支持对生产线备用发电机进行7×24小时在线监测。某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该系统提前72小时预警发电机绝缘故障,避免了价值2000万元的生产线停机事故
能源基础设施
针对城市电网备用电源,系统实现多台发电机并联运行状态的动态平衡控制。在2024年扬州极端天气应急演练中,远程测试系统成功协调30台分布式发电机的负载分配,保障了医院、数据中心等关键设施的不间断供电
研发测试环节
通过虚拟负载模拟技术,研发人员可远程复现高海拔、高湿度等极端工况,将新机型测试周期从45天压缩至18天。某新能源企业借助该系统完成氢燃料电池发电机的耐久性测试,累计采集有效数据超500万组
三、技术突破与行业影响
系统攻克了三大技术难点:
异构数据融合:开发多协议解析引擎,兼容Modbus、OPC UA等8种工业通信协议
边缘智能决策:在ARM9处理器上部署轻量化LSTM神经网络,实现本地化故障预判
安全可信传输:采用国密算法与区块链技术,确保测试数据的完整性与可追溯性
据扬州经开区数字办统计,该系统已服务区内23家规上企业,年均减少现场测试人员投入3200人次,降低运维成本47%其技术标准已被纳入《江苏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指南》,成为长三角地区能源装备数字化转型的标杆案例。
鸣途电力:G技术解决方案引领者
鸣途电力深耕电源检测领域十余年,自主研发的智能负载测试系统支持0-2000kW全功率段覆盖,通过动态负载模拟技术实现发电机瞬态响应特性精准评估。其独创的“云-边-端”协同架构,可为用户提供从设备状态监测到能效优化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助力企业构建安全、高效、低碳的电力保障体系。
【本文标签】 G技术赋能扬州发电机远程测试系统
【责任编辑】鸣途电力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