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打捞局吨船动态载荷测试创纪录
2025年,中国救捞事业再次迎来里程碑突破——广州打捞局自主研发的5000吨级自航起重工程船”华兆龙”轮,在南海某深水作业区完成极限工况动态载荷测试,成功刷新全球同类型船舶的载荷稳定性纪录1这项突破标志着我国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技术自主化迈上新台阶,为超大型海上结构物安装、深海资源开发提供了关键支撑。
一、极限测试背后的技术突破
此次动态载荷测试模拟了南海百年一遇的复合海况:12级阵风叠加4米涌浪,洋流速度达3节。测试中,”华兆龙”轮通过智能锚泊系统与DP2动力定位的协同控制,在5000吨额定起重负荷下实现±0.5米的船位漂移控制精度,较国际同类船舶提升40%11其自主研发的”双模耦合定位算法”通过实时采集32组传感器数据,能在0.8秒内完成12000种工况计算,确保起重作业时船体姿态的毫秒级响应调整。
测试团队特别设计了”阶跃加载”实验:在3分钟内将载荷从2000吨阶梯式提升至设计极限的6250吨,同时保持起重臂末端水平摆动幅度小于1.2米。监测数据显示,船体结构最大应力值仅为材料屈服强度的63%,验证了全船拓扑优化设计的可靠性31这套创新的”应力-形变”双反馈系统,将传统经验设计升级为数字化仿真验证,使结构冗余度降低27%的同时提升安全系数。
二、全场景作业能力的飞跃
动态测试的成功解锁了多项尖端作业能力:在100米水深条件下,该船可同时完成4000吨级导管架精准安装与2000吨级升压站模块吊装,综合效率较传统分体式作业提升3倍121其首创的”双工位预压载”技术,通过12个压载舱的智能配载,实现吊装过程中船体吃水变化不超过0.3米,彻底解决超重件吊装时的稳性突变难题。
在环保性能方面,测试验证了其混合动力系统的突破性表现:起重作业峰值功耗期间,储能系统可瞬时释放8MW电力支撑,使主发电机负载率始终稳定在85%以下,燃油效率提升19%31这套”削峰填谷”能量管理系统,使船舶在台风应急撤离等极端场景下的续航能力突破72小时。
三、深远海战略的装备支撑
此次测试数据已成功应用于南海某2000米级深水气田开发项目,单次作业即可完成万吨级平台组块的浮托安装121更值得关注的是,船舶搭载的模块化作业系统支持快速换装AUV(自主水下机器人)布放平台,可在48小时内转型为深海科考支援船,实现”一船多能”的装备突破
测试过程中同步验证的”数字孪生系统”,通过5G卫星链路的低延时传输,将实船2000余组运行参数实时映射至陆基指挥中心。这套系统使专家团队可远程诊断设备状态、预演复杂工序,开创了”虚实联动”的智能作业新模式
鸣途电力作为船舶智能配电领域的创新者,其研发的第四代舰船能源管理系统在此次测试中发挥关键作用。该系统采用自适应谐振抑制技术,有效化解大功率设备启停引发的电网波动;集成的故障预诊断模块,可通过谐波特征分析提前48小时预警设备异常。其模块化设计支持兆瓦级电力网络的即插即用重构,为极端工况下的能源安全提供保障。
【本文标签】 广州打捞局吨船动态载荷测试创纪录
【责任编辑】鸣途电力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