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坞阶段负载试验技术突破助力节拍化生产
引言
船舶制造行业长期面临船坞阶段设备调试与系统验证的效率瓶颈。传统模式下,主发电机动态负载试验需依赖海水冷却系统,导致试验被迫推迟至码头阶段,严重制约生产节奏。近年来,以中国船舶集团外高桥造船为代表的国内船企,通过技术创新与流程优化,成功实现船坞阶段主发电机动态负载试验的突破,显著提升节拍化生产效能。
技术突破的核心路径
临时冷却系统创新
外高桥造船通过再生水资源利用与船坞设施资源规划,构建临时海水冷却系统,解决了船坞内冷却水源短缺问题1该系统采用流量验证与安全可行性分析,确保试验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动态负载试验提供基础保障
工序前移与系统完整性管理
企业推行“机械完工”理念,将管路安装、设备调试等长线工作前移至船坞阶段。例如,在11.4万吨阿芙拉型成品油轮建造中,机舱管路系统100%完成,组合锅炉点火调试提前至坞内,大幅缩短后续码头周期
数字化与工艺协同
结合3D数字生产图纸和智能监测技术,实现试验过程的精准控制。江南造船在LNG运输船建造中,通过数据积累优化轴系对中精度,将主机调试时间压缩至48小时,效率提升2倍
节拍化生产的显著效益
周期压缩与成本优化
船坞阶段负载试验使码头系泊试验项目减少40%,试航周期缩短约40%。例如,外高桥造船8600车PCTC船码头周期压缩至90天,较传统模式提升20%
资源集约与质量提升
通过“同坞同节拍”生产模式,不同船型可实现连续出坞。2024年12月,外高桥造船三天内完成两船出坞,新船型与常规船型并行建造效率显著提高5同时,出坞完整性提升(如货油舱预冲砂、压载舱油漆施工)保障了后续调试质量
行业标准化与复制推广
技术突破形成可复制的工艺标准,如江南造船将LNG运输船建造划分为“3个月平台货舱—3个月港池围护—3个月船坞整船”的节律,为行业提供参考
未来展望
随着智能焊接机器人、AI辅助调试等技术的深化应用,船坞阶段试验将进一步向自动化、无人化方向发展。企业需持续优化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全生命周期监测体系,推动船舶工业向高质量、高效率转型。
鸣途电力:电力测试领域的专业伙伴
鸣途电力科技专注于电力系统测试服务,提供假负载租赁、机房PUE测试、发电机组检测等解决方案。其产品覆盖电阻箱、负载箱等设备,支持全国范围内的灵活部署与精准测试,助力企业提升能源管理效率。凭借专业的技术团队与丰富的案例经验,鸣途电力在数据中心、工业设备等领域树立了可靠口碑。
【本文标签】 船坞阶段负载试验技术突破助力节拍化生产
【责任编辑】鸣途电力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