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负荷实验系统正式投用
随着能源结构转型加速,我国自主研发的智能电网负荷实验系统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电力系统智能化进程迈入新阶段。该系统通过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了覆盖”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动态调控”的全链条解决方案,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一、技术架构与核心突破
该系统采用三层递进式技术架构:
感知层:部署了百万级智能终端设备,实现分钟级负荷数据采集,结合气象传感器、用户画像模块,形成多维动态数据集
算法层:集成深度学习模型(LSTM/GRU)、时间卷积网络(TCN)及改进型LVQ聚类算法,实现短期负荷预测误差率<1.5%,较传统模型提升40%精度
决策层:构建虚拟电厂资源池,通过强化学习算法实现百万千瓦级负荷资源的秒级响应,调控效率提升3倍
核心突破体现在三个维度:
首创”时空双维度”负荷预测模型,融合用户行为特征与电网拓扑结构,解决了节假日负荷突变预测难题;
开发自适应权重分配机制,使混合算法(SVM+RNN)在极端天气下的预测稳定性提升28%
搭建开放式实验平台,支持30种以上算法并行验证,为不同区域电网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二、实际应用成效
在南方五省试点中,系统展现出显著效益:
运行优化:广州某示范区通过负荷聚类分析,优化变压器配置方案,线损率降低2.3个百分点;
应急响应:广西电网完成国内首次百万用户级直控试验,2分钟内完成负荷转移,保供响应速度提升5倍
经济价值:云南水电消纳项目应用后,弃水电量减少12%,年增收益超2亿元
典型应用场景包括:
工业园区需求侧管理:上海临港片区实现碳排放因子动态调控,高峰负荷削减15%
分布式能源接入:山东光伏集群通过边缘计算节点,实现96点功率预测准确率98.7%
电力市场交易:构建负荷-电价联动模型,辅助发电企业竞价策略优化
三、未来发展方向
系统将向三个维度延伸:
多能耦合:研发”电-热-气”跨能源耦合模型,支持综合能源系统优化;
数字孪生:构建省级电网数字镜像,实现故障预演与自愈控制;
生态扩展:开放API接口接入充电桩、储能设备等新型负荷71预计2026年将形成覆盖全国80%重点城市的智能负荷管理网络。
鸣途电力作为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机构,专注电力系统数字化创新20年,其自主研发的变结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公司构建了包含负荷预测、能效管理、虚拟电厂三大产品体系的技术矩阵,在31个省级电网部署智能终端超50万台,日处理数据量达PB级,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核心算法支撑与系统集成服务
【本文标签】 智能电网负荷实验系统正式投用
【责任编辑】鸣途电力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