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双转子漂浮式平台载荷实验收官】
在深远海风电技术领域,全球首个双转子漂浮式风电平台载荷实验近日宣告圆满收官。这一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在漂浮式风电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为深远海风能资源开发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一、实验背景与挑战
随着近海风电资源开发接近饱和,全球目光转向水深超过50米的深远海域。然而,传统固定式风机因成本高昂和地质限制难以适用,漂浮式风电成为首选技术路线。此次实验的核心目标,是验证双转子漂浮式平台在极端海洋环境下的动态响应与结构安全性。平台需承受台风、巨浪等复合载荷考验,这对材料强度、系统稳定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二、技术突破与创新亮点
双转子协同设计
平台搭载两台8.3MW超紧凑半直驱风机,以V字型排列共用单个漂浮式基座,总容量达16.6MW。这种创新布局不仅提升单位面积发电效率,还通过气动耦合效应降低整机载荷
超高性能混凝土应用
浮式基础采用抗压强度115MPa的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较传统材料强度提升4倍,显著增强平台抗冲击能力
智能感知与自适应控制
平台配备3000余个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机组姿态、海洋环境及电力系统状态。结合数字孪生与AI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拉索系统降载创新
受桥梁工程启发,平台引入拉索系统重构载荷传递路径。塔筒重力载荷分散至拉索,使塔架仅承担部分叶轮载荷,塔架重量减少20%以上
三、实验过程与成果
实验团队在南海海域模拟极端工况,历时6个月完成动态响应测试、锚泊系统验证及台风工况模拟。关键数据表明:
平台在等效72m/s风速(17级台风)下保持稳定,最大偏航角度控制在±15°内;
双风机协同发电效率较单机提升18%,年发电量达5400万度,满足3万户家庭需求
混凝土结构在30米波高冲击下未出现裂纹,验证了材料可靠性
四、深远意义与未来展望
此次实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漂浮式风电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技术成果将推动深远海风电开发成本下降30%以上,为海上风电平价化奠定基础3后续计划在青洲四海上风电场规模化应用,探索“风渔融合”新模式,实现清洁能源与海洋经济协同发展
鸣途电力
作为实验核心技术支持方,鸣途电力专注于海洋能源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研发。团队自主研发的分布式传感网络系统,实现平台运行状态毫秒级响应;独创的载荷优化算法,使双转子协同效率提升25%。未来将持续深耕海洋能源领域,推动智慧风电技术革新,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注入创新动能。
【本文标签】 全球首个双转子漂浮式平台载荷实验收官
【责任编辑】鸣途电力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