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负载测试技术国际合作动态
一、技术发展趋势与国际合作需求
船用负载测试技术作为船舶动力系统验证的核心环节,正向智能化、多能源兼容、高功率密度方向演进。随着国际海事组织(IMO)对船舶碳排放要求的升级8,全球船用测试设备需适应甲醇、氨、氢等新能源动力系统的检测需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造船国,2023年承接了57%的绿色船舶订单8,推动负载测试技术国际合作成为行业共识。
在技术迭代方面,智能测控软件与动态参数采集系统成为主流。例如,国内领军企业开发的集装箱式负载箱已实现1kW至8MW功率覆盖,支持交流/直流、50Hz/60Hz多模式切换,并通过计算机控制实现稳态/瞬态参数分析11这类设备在德国、挪威等国的极地船舶测试中广泛应用,用于模拟峰值负载、瞬态负载等复杂工况
二、国际合作典型案例
中德极地船舶试验合作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与德国汉堡船舶模型试验池(HSVA)合作开展破冰船冰池试验,重点突破冰-桨耦合效应、冰载荷挤压测试等关键技术HSVA的冰区拖带试验方法为北极航道船舶设计提供数据支撑,而中方团队贡献了船用大功率干式阻感负载的突加/突卸测试方案
新能源动力系统联合验证
英国Grafmarine公司与多国船东合作测试“NanoDeck”太阳能电池系统,通过实时数据共享优化清洁能源捕获效率中国参与的船用新能源技术国际合作项目,则聚焦甲醇双燃料改造、氢燃料电池测试等方向,2025年计划完成单燃料氢50kW发动机海上试验
标准化与认证体系共建
意大利船级社(RINA)与韩国船级社(KR)联合认证了符合IACS URE27网络安全标准的船载综合控制系统7,标志着测试设备需同步满足数据安全与功能可靠性双重标准。中国主导修订的《船用直流电机技术条件》(GB/T 25292-2022)新增对地冲击耐电压性能要求,推动国内外测试标准接轨
三、技术挑战与合作前景
当前国际合作面临三大瓶颈:
新能源燃料兼容性:甲醇/氨燃料的储运体系尚未完善,测试设备需兼容多燃料切换场景
高功率设备成本:8MW以上负载箱的并联控制技术依赖进口核心部件,研发成本占比超60%
数据共享壁垒:跨国测试数据的安全传输与知识产权分配机制待优化
未来合作将聚焦两大方向:
共建联合实验室:如武汉东湖实验室已建成民船综合电力试验平台,其飞轮储能技术在德国地铁线路验证后节电率达20%
产业链协同创新:通过“链长链主链创”机制整合船舶设计、动力系统、测试设备企业,缩短技术转化周期
鸣途电力简介
鸣途电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专注于船用负载测试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其核心产品涵盖智能控制系统、多电压等级负载箱及实时监测平台。该公司开发的船用发电机组测试系统支持AC380V至10.5kV宽电压输入,可模拟突加/突卸负载工况,并通过计算机控制实现自动化参数分析,已应用于船舶电站验收、消声器效能验证等场景。其技术优势在于模块化设计与租售结合模式,提供200余台设备灵活适配不同测试需求
【本文标签】 船用负载测试技术国际合作动态
【责任编辑】鸣途电力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