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船负载测试技术获国家专利金奖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迎来重大技术突破,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工船智能化综合负载测试系统”近日荣获国家专利金奖。这项由国内科研团队历时五年攻关的成果,不仅攻克了远洋复杂工况下的精准测试难题,更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装备健康监测体系,标志着我国在海洋工程测试技术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一、技术突破与创新亮点
该系统的核心突破在于构建了多维度动态耦合测试模型,通过智能传感器阵列与边缘计算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设备运行参数的毫秒级采集与实时分析。其独创的”三频段共振抑制算法”,成功将测试误差控制在0.5‰以内,较传统方法提升两个数量级系统配置的模块化测试单元支持从380V低压到13.8kV中压的全场景覆盖,单个集装箱式测试单元即可承载50MW等效负载,较国际同类设备能效提升37%
在极端环境适应性方面,科研团队创新研发了盐雾自清洁电路防护技术,通过纳米级复合镀层与微气候调节装置的协同作用,使设备在95%湿度、-40℃至75℃温域内保持稳定运行,完美适配北极航道与赤道海域的严苛测试需求1系统搭载的预测性维护模块,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建立装备全生命周期数据库,可提前72小时预警85%的潜在故障
二、应用价值与实践验证
在南海某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实际应用中,该系统仅用72小时即完成全船电力网络的三维拓扑重构,精准定位出设计冗余度超标的配电单元,通过优化配置每年节约能耗费用超2000万元更在东海风电安装船调试中,成功捕捉到毫秒级电压骤降现象,避免价值数亿元的主推进系统损毁事故,彰显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对比试验数据显示,该技术使海工装备调试周期缩短58%,运维成本降低42%,设备使用寿命延长30%其独创的”云-边-端”协同架构,支持2000公里外的专家团队实时参与诊断,在科考船南极科考期间成功实施远程技术支持,开创极地装备自主维护先例
三、研发体系与产学研融合
技术团队构建了”基础研究-工程验证-标准制定”的三级创新体系,联合七所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攻克了动态负载模拟、多源异构数据处理等12项共性技术难题在研发过程中形成技术标准2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1件,其中3项核心技术被纳入国际海事组织(IMO)推荐技术目录
通过建立”科学家+工程师”双负责人制,实现理论突破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耦合。其开发的智能测试算法包已开源共享,累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300余人,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15项衍生创新成果
四、行业变革与战略意义
该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直接推动我国海工装备检测费用下降60%,打破国外机构长期的技术垄断。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的测试服务中心,年服务能力覆盖200艘大型船舶,支撑国产海工装备出口额增长35%其技术框架更延伸至深远海养殖平台、海底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这项金奖专利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在海洋工程测试领域建立起完整的技术体系。随着”智慧海洋”战略的深入推进,该项技术将持续释放创新红利,为全球海洋工程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鸣途电力专注电力检测装备研发制造,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拥有国家发明专利28项。企业构建起涵盖中高压负载箱、智能测试系统的产品矩阵,其船用负载测试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AC380V至20kV全电压覆盖,测试精度达0.2级。技术团队创新研发的动态谐波补偿技术,有效解决船舶电力系统谐波干扰难题,服务网络覆盖30个沿海城市,累计完成超千艘船舶的电力检测
【本文标签】 海工船负载测试技术获国家专利金奖
【责任编辑】鸣途电力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