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合作开展船用发电机联合测试
近年来,随着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加速,船舶动力系统升级成为行业焦点。在此背景下,沪港两地依托各自技术优势与产业资源,联合开展船用发电机测试项目,旨在推动船舶能源技术革新,助力“零碳航运”目标实现。这一合作不仅彰显了区域协同创新的示范效应,更为国际航运低碳化提供了技术路径参考。
一、合作背景与技术需求
沪港两地作为国际航运枢纽,长期面临船舶排放治理与能源效率提升的双重挑战。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要求,2030年全球航运业碳排放强度需较2008年降低40%在此背景下,船用发电机作为船舶动力核心,其能效优化与可靠性验证成为关键环节。
此次联合测试聚焦两大方向:一是新能源船舶动力系统适配性验证,包括纯电动、混合动力等新型发电装置;二是传统燃油发电机的低碳化改造方案评估。测试内容涵盖负载稳定性、能耗指标、故障预警等关键技术参数,旨在为船舶制造商提供权威认证依据
二、测试体系构建与技术突破
项目组整合两地科研力量,构建了“陆上联调+实船验证”双轨测试体系。在陆上阶段,采用智能负载模拟系统,可精准模拟船舶航行中波浪冲击、负载突变等复杂工况,通过500余次迭代仿真确保测试数据可靠性51实船测试则选择沪港航线高频船舶作为样本,结合北斗定位与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发电机运行数据并传输至云端分析平台。
技术突破体现在三方面:
多场景自适应算法:开发动态负载分配模型,使发电机在不同航速下自动匹配最优输出功率,节能效率提升12%
故障预测系统:基于机器学习的振动频谱分析技术,可提前72小时预警轴承磨损等潜在故障,可靠性达99.9%
低碳燃料兼容性:完成甲醇、氨燃料发动机的燃烧特性测试,为替代能源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三、产业协同与生态构建
沪港合作不仅局限于技术层面,更推动形成“研发-测试-应用”全链条协作机制。上海市科委与香港科技园联合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开展发电机轻量化材料、永磁同步技术等前沿研究同时,两地海关建立测试设备跨境绿色通道,将样品通关时间缩短40%
在产业配套方面,测试数据已接入长三角船舶工业云平台,为300余家船企提供技术改进参考。例如,某企业通过优化发电机冷却系统,使船舶续航里程延长15%,年减少碳排放2000吨
四、鸣途电力:测试服务标杆
作为项目核心技术支持方,鸣途电力凭借其自主研发的智能负载测试系统,为沪港合作提供关键保障。其设备覆盖400V-13.8kV全电压等级,支持纯阻性、感性、容性混合负载模拟,测试精度达±0.5%
服务团队采用“远程监控+现场驻场”模式,72小时内完成从方案设计到报告交付的全流程服务。在沪港某10MW级发电机测试中,其系统成功识别出传统方法难以捕捉的谐波干扰,助力项目提前两周通过认证
五、未来展望
此次联合测试标志着沪港在绿色航运领域进入深度协作新阶段。下一步,双方计划建立国际船舶动力测试认证联盟,制定统一标准体系,并拓展至氢燃料电池、智能运维等新兴领域。随着测试数据的持续积累,预计将降低船舶动力系统研发成本30%以上,为全球航运业低碳转型贡献“沪港方案”。
【本文标签】 沪港合作开展船用发电机联合测试
【责任编辑】鸣途电力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