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电动船舶充电设施布局已取得实质性进展,首轮测试成果显著,具体进展如下:
⚡ 一、充换电设施建设与测试进展
首轮设施布局完成
湖州港航部门系统布局船用充(换)电场地,依托水上服务区、港口码头等设施,2024年已完成6处船用充电站建设,初步构建湖州航区船电共享网络
吕山水上服务区作为核心站点,已实现纯电动船舶充电3-4小时满足单程航行需求,支持高效补能
全国首艘64TEU纯电动集装箱船充换电站在湖州启动建设,采用“船电分离”模式,实现电池快速更换
技术测试与创新
“惊蛰号”自动驾驶电动货船(载重64标箱)完成下水并进入“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调试阶段,该船续航超200公里,是首轮测试的重要载体
船电分离模式验证:通过租赁集装箱式电池降低运营成本,解决充电标准不统一问题,该模式已在湖州试点船舶(如“浙江兴一0105号”)中应用
🚢 二、技术亮点与政策支持
核心技术突破
无轴轮缘推进系统:应用于64TEU示范船,提升能效并降低维护成本
岸电设施智能化:充电桩接入国网岸电云网,实现远程监控与管理,提升安全性和通用性(如滨州港案例可参考技术路径)
政策与产业协同
湖州出台《船舶全域电动化实施方案(2025-2030)》,明确到2030年建成1800艘千吨级电动船舶,配套充换电场站9处以上
与中国能建集团合作打造 “1+4”产业体系,投资52.86亿元建设绿色智能船舶科技产业园,涵盖充换电设施制造基地
📍 三、未来规划
2027年目标:规划新增5处充电场、4处充换电场,覆盖主要内河航道节点
商业化推广:通过“船电分离+换电模式”降低用户初始投入成本,推动传统船舶“油改电”规模化
长三角联动:与上海、安徽共同开展电动船舶充换电水上服务区布局研究,推进区域标准化
💎 总结:湖州通过首轮测试验证了充换电设施的可行性与技术优势,结合政策与产业链布局,正加速打造全国内河电动船舶示范标杆。下一步将聚焦成本优化(如融合汽车产业链降本3)和续航提升(混动技术过渡5),推动行业规模化爆发。
【本文标签】 湖州电动船舶充电设施布局完成首轮测试
【责任编辑】鸣途电力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