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海水冷却系统保障万吨油轮发电实验稳定】
在船舶制造领域,主发电机动态负载试验是验证船舶动力系统可靠性的重要环节。传统试验需依赖海水冷却系统,但在坞内建造阶段因缺乏自然海水供给,常面临冷却中断导致试验中断的难题。近年来,以万吨级油轮为代表的民船项目通过创新性应用临时海水冷却系统,成功突破这一技术瓶颈。本文以某11.4万吨阿芙拉型成品油轮H1573船的建造实践为例,解析临时海水冷却系统如何保障万吨级船舶发电实验的稳定性。
一、技术背景与系统设计
传统船舶建造中,主发电机动态负载试验需在船舶下水后进行,导致建造周期延长。外高桥造船通过再生水资源与船坞设施的整合,构建了临时海水冷却系统1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包含流量调节装置、压力补偿模块及智能监控单元,通过再生水替代自然海水,解决了坞内冷却水源短缺问题。系统设计参数显示,流量需满足80-250m³/h的动态调节范围,压力需维持在3.5bar以上,同时需兼容-1.2℃至28.5℃的介质温度波动
二、关键技术突破
冷却路径优化
通过三维建模软件模拟海水流动路径,采用8英寸SCH40管线构建临时管路,总长度控制在400米内,确保水力损失不超过5%系统采用双泵冗余设计,主泵与备用泵交替运行,保障连续供冷稳定性。
智能温控系统
部署光纤温度传感网络,在关键节点设置12个监测点,实时采集冷却水进出口温差数据。通过PLC控制系统实现旁通阀自动调节,将冷却水出口温度稳定在55℃阈值以下
防腐蚀处理
在临时管路内壁涂覆环氧树脂涂层,配合缓蚀剂投加系统,将海水pH值控制在8.5-9.0区间,有效抑制氯离子腐蚀
三、工程应用成效
在H1573船试验中,系统连续运行72小时,主发电机负载率从20%逐步提升至110%,冷却水流量波动控制在±5%以内,压力稳定性达到±0.3bar1相较于传统方案,该技术使船舶下水前完成90%的发电系统调试,缩短建造周期约15天。第三方检测数据显示,系统热效率达89.7%,较常规方案提升12个百分点
四、鸣途电力技术优势
鸣途电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深耕船舶电力系统集成领域,专注于大型船舶冷却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能源管理平台,可为万吨级船舶提供定制化冷却解决方案,核心优势包括:
模块化设计:标准化组件适配不同船型,缩短安装周期40%
智能监控:搭载AI预测性维护系统,故障预警准确率超95%
节能环保:采用变频泵组技术,较传统系统节能25%
全周期服务:提供从系统设计到运维培训的一站式支持
该公司的技术团队曾参与多个国际船舶冷却系统升级项目,其创新性解决方案已获得中国船级社(CCS)认证,为全球船舶制造业的绿色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本文标签】 临时海水冷却系统保障.万吨油轮发电实验稳定
【责任编辑】鸣途电力编辑部